2015第3届“明天当代雕塑奖”学术论坛&展览前言-明天文化


网站正在维护中,请稍后访问!

客服电话:13648039906


技术支持: 竹子建站

明天文化

2015第3届“明天当代雕塑奖”学术论坛&展览前言

发布时间:2017-09-07 14:18

主题为《当代雕塑:物品•观念•跨媒介及其去雕塑化倾向》的展览论坛也于当天下午2点在四川美术学院小剧场拉开帷幕。



论坛学术主持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:何桂彦主持发言


著名批评家王林先生、著名雕塑家杨剑平先生、著名策展人黄笃先生、著名艺术家史金淞先生围绕论坛主题,分别从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、话语权力的祛魅、“现场”背后的现实、艺术创作的问题意识、物品与“物派”、贫穷艺术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当下的关系、自我的创作感受、当代雕塑呈现的“去雕塑化”趋势以及本次展览作品所呈现的鲜活的面貌等方面进行了主题发言,并与同学们进行了对话与交流。


批评家王林发言


雕塑家杨剑平


第3届“明天当代雕塑奖”前言


今天,我们深切地体会到,对“雕塑”的定义已变得愈发的艰难。在同一件作品中,可以有前现代的、现代主义的、后现代的因子,而在形态上既可以是装置,也可以说是建筑,还可以接纳影像或Video艺术的手法,很显然,与传统意义上的“雕塑”比较起来,总体上呈现出“去雕塑化”的特征。既有的边界、既有的范式不断地被突破,被解构,而新的标准、新的可能性也随之产生。当然,对于当下年轻的一代雕塑家来说,身处在微博、微信的时代,置身于图像与景观所营建的外部世界,尤其在一个由3D打印开启的时代语境下,他们感知外部现实的方式,对不同媒介的使用,以及自身的创作观念都将愈加的丰富,也将更为个人化、多样化。


张增增《无形之形》

就第三届“明天”雕塑奖而言,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。1、普遍反映出“形式上的自觉”,参展的大部分雕塑家善于挖掘材料自身的表现力,作品有较强的制作感。在形式表达方面,大致又划分为两种倾向:一种是“有意味的形式”,即重视自身的造型与风格化的特征,强调作品的结构与空间所形成的张力关系;另一种是“观念化的形式”。所谓“观念化的形式”就是雕塑家在作品形式表达的过程中重新予以观念化,如对形式表达的日常性、偶然性、不确定性的强调,或者改变既有的物质或材料的形状,以解构的方式完成作品形式的重构。2、作品中大量地使用“现成品”,重视挖掘媒介自身的表现力。3、重视培养创作作品时的方法意识,不管成熟与否,方法论的自觉是十分重要的。4、普遍追求观念化的表达,但部分作品明显受到了西方观念艺术的影响。5、追求作品的实验性,在媒介与形态层面,寻求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,用“泛雕塑”去描绘似乎更为准确。


占研《众运行》局部


黄镇《山水》综合材料 1000x190x180cm


不过,在三百多位申请者的作品中,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,例如一部分作品只有语言,但没有个性;只有形式,但没有内涵;只有观念,但没有问题意识。再有,我们发现很少有人能在学院雕塑,或具象雕塑方面推陈出新,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。这多少会让我们对既有的雕塑教学予以反思。当然更重要的是,面对今天中国社会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现实,如何能让作品有强烈的“在场”感,有鲜明的个性,并赋予其人文意识,对于绝大部分年轻的雕塑家来说,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事实上,在一切表达时间的词语中,“明天”——总是代表着某种未知的可能和改变,尤其是在今天莫测的现实境遇面前,这样的词汇总是和艺术一样,令人怀揣希望。而对于即将拉开帷幕的第三届“明天”雕塑奖来说,重要的不是结果,而在于行进的过程;重要的不是去言说某种价值判断,而是能生成更多的可能性。它的意义也正在于,通过这一平台,让我们敬畏时间,期待未来。

焦兴涛    何桂彦

2015年4月20日

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

版权所有© 明天文化    蜀ICP备15008116号    技术支持: 竹子建站
该网站使用竹子建站创建 立即创建